在一條窄小黑暗的巷道里,一盞礦燈只能照亮一塊很小的地方,但礦工憑借一盞盞小小的礦燈和一雙雙勤勞的雙手,在黑暗中開采光明,在陰冷中奉獻熱能。
每當看到一個個礦工全副武裝,一盞礦燈、一雙雨鞋、一頂安全帽、一個自救器、一身粗布衣,面帶笑容走進井筒時,我就在想:井下不知有多少沉睡的煤層,被礦工一一喚醒;也不知有多少條巷道,被礦工的汗水浸透。那是沒有太陽和月亮的地方,只有礦工在向煤和石頭奮進。
他們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,他們是共和國的火炬手。礦燈,像天上的星星在巷道里閃爍;支架,把礦工的責任與使命撐起;皮帶,把地下深處的烏金運出。一列列運煤的火車駛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,使鋼爐炙熱,冬天溫暖,城鄉燈火通明。
井下復雜危險的作業環境,造就了這樣一支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奉獻的礦工隊伍。早晨礦工在罐籠里徐徐下沉,夜晚又在罐籠里慢慢升井,一年365天不論白天黑夜,都能看到礦工進進出出的身影。初升的太陽還未爬上樹梢,礦工就已告別溫暖的炕頭、溫馨的小屋和露著笑臉的親人,直奔井下去采煤。夜晚礦工踏進家門,用一杯烈酒趕走地下的潮濕,帶著疲憊發出香甜的鼾聲。他們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用最樸素最純真的生命底氣,默默無聞地工作著、奮斗著、奉獻著。
聽前輩們講,汾西礦業原先是個小局,一座座沸騰的礦山之前都是一片荒草地,先有南四礦,后有西三礦。礦工們走進富家灘,又走出富家灘,建設了高陽礦、水峪煤業、柳灣礦,吃盡了苦頭;又挺進離柳,集全局之力,開發了賀西礦、雙柳礦。煤炭市場疲軟,煤難賣,款難回,資金難以維持生產,礦工們挺直腰桿與企業共渡難關。風風雨雨幾十年,一代又一代礦工把青春、理想、信念、追求融入到這片神奇的黑土地,捧出一片真情,奉獻全部力量,滴滴汗水融入煤海,堅實腳步踏遍礦山。
我贊美礦工,因為我身上流淌著礦工的血。我歌頌礦工,因為我從小見證了礦工的偉大和勞動精神的崇高。如今新時代下的礦工人人爭做學習型、知識型、技術型、創新型的最美勞動者,以飽滿的熱情和沖天的干勁跑出加速度,用奮斗足跡寫滿礦山的每個角落,堅守長期艱苦奮斗、勇于創新創造的情懷,團結一致、砥礪奮進,為加速建設世界一流煉焦煤企業貢獻力量。
(作者單位:汾西礦業孝義公司)